歡迎來到中研院民族所數位典藏平台
搜尋
Generic filters
搜尋資料庫
博物館藏品
博物館典藏影像
古文契書
所內出版品

人類學家的我們、你們、他們

貨號: PB_0077326
  • 所內出版品

數典編號: PB_0077326

ISBN/ISSN: 978-986-0567-67-0

藏品名稱: 人類學家的我們、你們、他們

語文類別: 中文

頁數: 378

作者/主編: 余舜德、張珣、劉斐玟

出版者: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

出版地: 臺北市

出版年: 2018

摘要1(中文):

什麼是人類學?人類學家如何思考?人類學又能為當代社會帶來什麼樣「與眾不同」的觀點、見識,和生活態度?

人類學是以研究「異文化」或是所謂的「奇風異俗」起家的;人類家的工作就是透過實地的田野考察──也就是和當地人一起「過生活」、「參與觀察」的方式──來體察這些所謂的「奇風異俗」,其實背後都暗藏著「文化邏輯」,這些文化邏輯進而投射出「當地人的觀點」。如果說,人類學有什麼獨門的武功祕笈,答案只有一個:「田野考察」;如果說人類學家有什麼一招半式闖江湖的武功招式,答案也只有一個:「當地人的觀點」。

瞭解異文化,表面上是在滿足人類探索「奇風異俗」的好奇心,歸根究底,其實也在瞭解「自己」──瞭解自己在「觀看」他者的視線中,如何暗藏著我們渾然不察的「自以為是」和「理所當然」──因為映照他者形象的正是我們自己的瞳孔,而我們也是在他人的眼眸中,看到自己影像的映射。那麼人類學家所謂的「異文化」到底是「他者」還是「自身」呢?是「我們」、「你們」,還是「他們」?

人類學界的科普大師李亦園院士曾經說過,促發他在學術大論述之外,下筆寫一些文化反思的田野感知,「不敢說是『教育』大眾,而是『回饋』供給寶貴資料的報導人」。本著這樣的信念,中研院民族所12位研究同仁,下筆寫下他們在田野工作中,得自於報導人的啟發,藉此,一方面探索各地文化場景,一方面也是自我觀照。他們所參與觀察的田野地點,或遠在他方(所羅門群島、中國的景頗與苗族),或近在咫尺(台灣的阿美、卑南、噶瑪蘭、埔里);他們所探究的議題,或是制度儀禮(母系社會、喪禮的文化展演),或是人群關係(族群互動、禮物交換)、生活慣習(茶文化、人群分類/比較)、流行文化(媽祖進香、霹靂布袋戲),乃至情感意緒(江永女書、緬甸古典音樂大師)等。

透過這12位人類學家的視域與感知,也許你會發現,原來我們增長的不只是「知識」,更是「見識」;原來人類學不僅是一門「學科」,更是一種「生活態度」:尊重差異、坦誠對話,反求諸己,從而引動我們探索生命極限的好奇心與求知慾,在可能與不可能中,尋求新的感悟與超越。

全文影像: